搜 索
本页位置:36365.com > 社会粤象 > 正文

通讯:广东法院为南粤青山绿水筑起司法“防护林”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8年01月23日 09:52     来源:中新网广东

  中新网广东新闻1月22日电 题:广东法院为南粤青山绿水筑起司法“防护林”

  作者 索有为 黄海磊

  冬日的阳光洒在粤湘交界的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山坡上,新近覆上的土层中,一株株青草已破土而出。

  “开春后,这块区域就绿草成荫了。”曾经默许违规开发南岭自然保护区的广东省乳阳林业局,如今是法院指定的修复工程执行代管人。

  记者1月22日采访了解到,广东法院正以空前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南粤的青山绿水筑起一道长长的司法“防护林”,维护民众环境权益。

  治污升级:敢于亮剑守住生态红线

  水系发达的揭阳市地处广东省东部,几十年前风景宜人。作为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电镀行业在揭阳市发展迅猛,偷开的电镀小作坊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2017年3月3日,因犯污染环境罪,私开黑工厂偷排污水的杨某某被揭阳市揭东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早在2014年12月,广东高院便与广东省检察院、省环保厅、省公安厅联合出台《关于查处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法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

  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一审环境资源犯罪案件3289件,判处罪犯4546人。

  盗伐林木曾在惠州市横沥镇一度猖獗。家住横沥镇的阮某和黄某为了“搞点钱”,雇请工人在林场偷砍了100棵林木,被法院判处要在5年内种树500棵,种不好还要服刑。眼下,横沥镇的盗伐之风已然遏制。

  “依法严惩环境污染犯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广东新征程下法院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广东高院刑庭有关负责人说。

  改革加速:创新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但一年前,该保护区核心地带的陡峭山体被一圈圈炸开,废弃的山石掩埋了大量森林植被。祸源来自一次违规的旅游项目开发。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向清远中院提起公益诉讼。经协调双方达成意见,被告停止开发行为,首期支付500万元的生态修复资金,如未达标,还需承担后续修复费用。

  清远中院创设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执行代管人模式,是由法院委托有修复实施能力的第三方,代理行使某些执行事务性职责,补足法院在生态修复工作中的技术短板。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权典认为:“执行代管人制度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维护环境权益的积极理念,有助于纠正‘赔钱了事’的简单裁判倾向。”

  2016年2月16日,广东高院指定广州、潮州、茂名、清远中院及所管辖区域内的一个基层法院分别对四个生态区域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跨区域环境民事诉讼案件实行集中管辖,率先在全国建立以生态区域板块为区分的集中管辖制度。

  广东高院副院长谭玲说:“按照生态区划集中管辖,有助于解决跨区域的环境问题,尽可能避免地方干预,同时也可以避免因环保案件数量不足可能造成的司法资源浪费。”

  提升理念:争创环资审判一流品牌

  广东法院结合南粤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特点,打造环境资源审判特色品牌。。

  自2016年1月广东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正式挂牌以来至今,全省共有6个环境资源审判庭,32个专门合议庭,2个巡回法庭,三级法院环境资源联动保护格局已初步形成。

  自实行环境私益诉讼一审民事案件集中管辖以来,白云区法院在2017年6月与广东省环保基金会、环境保护委员会签订全省首份私益诉讼案件合作协议,对三方在环境资源保护私益诉讼案件中的功能、角色,如何合作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从事山药种植的张锦辉3个月前愁容满面,附近一家加工皮具公司的酸洗车间墙体有裂缝,含酸废水的流入,导致山药大面积发黄枯萎。白云区法院日前判决该公司一次性赔偿张锦辉经济损失28万元。

  2017年,广东高院建立环境资源咨询专家库,首批聘任的34名专家涵盖水、大气、土壤、生态修复等多个专业领域,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提供司法决策和专业理论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表示,获聘专家库成员,既有利于促进环境法理论研究,也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发展。(完)



[编辑:方伟彬]

分享到:31K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