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6月5日电 (记者 唐贵江)6月6日是第六个“中国房颤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以老年人为主。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已有约800万房颤患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主任杨平珍5日介绍,房颤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处于颤动状态,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容易凝结形成红色血凝块,俗称“红血栓”。红血栓会随着血流流向大脑,堵塞大脑血管,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房颤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是常人的5倍,且房颤导致的脑梗死致残、致死率更高。 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梗死是房颤患者的头等大事。杨平珍介绍,“白血栓”肉眼观察下的颜色为黄白色,体积比较小,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这种血栓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而“红血栓”肉眼观察为红色,体积比较大,主要是由红细胞聚集而成,房颤时形成的血栓就是“红血栓”。 不管是哪种血栓,只要堵塞了脑血管,都会导致脑梗死,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白血栓”,“红血栓”由于体积比较大,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据介绍,区别血栓种类,选对抗凝药物对于房颤患者远离脑梗死威胁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与药物及食物等相互作用少,无须频繁监测,疗效稳定,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 杨平珍提醒:“以往对于红血栓和白血栓的宣传较少,大众认为血栓都一样,预防用药也应该一样,这是错误的。大家应该牢记:预防房颤导致的红血栓,应该使用抗凝药,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白血栓,应该使用抗血小板药,如果用错抗凝药和抗板药,将起不到预防血栓的效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