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东新闻5月14日电 (蔡敏婕)“文化创意产业”应更注重“创”字,体现为“原创”“创新”。近年来,中国各地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原创方面,仍处于初露头角阶段,大部分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自身发展方向。 按汉字模型设计桌椅和时钟、兴起的文化旅游小镇……在第14届深圳文博会上,多个场馆展示出文创产品。较以往“纯摆设”“仿大牌”不同,记者巡馆发现,部分文创产品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融入中国元素等原创成分,并逐步形成产业链。 文创产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融入了对文化元素的提炼,才能满足民众对于欣赏之美的需求。 “做文创产业要让文化、艺术和产品联动起来。”希望“把文字做成文创产品”的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刘美松表示,很多企业所谓的“原创”只是流于表面,停留在“换个图案设计再贴上去”层面,没找到文化的精神力。 刘美松称,中华文化讲究文化自信,要把精神力和实用性打通,才可以做好中国的文创产品,“现在中国的原创文创产业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大部分企业仍在摸索发展道路”。 今年4月,深圳“非遗生活”的一款手提包被作为商务礼品送给喀麦隆共和国总统夫人,该手提包辅以半梅花窗和竹节手柄等元素。该公司产品研发总监李洪认为,以前很多中国设计师在仿大牌,但传统文化的升华设计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顾客购买。 “由于行内缺乏标杆性产业可供参考,目前行业状态仍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未来消费者会趋于理性选择,原创在未来会成主流。”李洪称。 对此,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文杰持赞同意见,他认为随着中国人版权意识和经济能力变强,偏向原创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以前认为原创成本大,抄袭低,其实原创产品收益更高”。 台湾商业联合总会展览组组长庄顺全认为,通过他对大陆市场的观察,如今有部分发展不错的文创品牌渐渐“冒头”,“例如文化旅游项目,与以前单纯做产品不同,如今是渐渐系统化,从旅游产品到用户体验渐成产业链条”。 庄顺全称,在文创产品上,台湾从业者会着重文化性,而大陆朝着市场发展,若两者共同合作,则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陆文创还有很多可作开发的可能性,但要从小春笋渐渐长大成为竹子,还需要时间沉淀,台湾愿意成为催化剂”。 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转型升级,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技术提升。文博会场馆内不乏与AR、VR、物联网等各种新兴技术相结合的文创产品。 例如利用特效集成系统和中心服务器等组成的“力反馈背心”,在射击和爆炸等情境,为用户提供第四维度的全沉浸体验;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阅读者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共享书店”吸引民众在场阅读。 广州越秀区创意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文杰介绍,文创和科技相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尤其应用在科技电竞方面,但是目前一些技术应用还不太成熟,需要进一步创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