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卓坤 文/图 潮汕“豆腐”是夏日清凉解渴传统小吃,乳白细腻、润滑如脂、清香爽口,深受潮汕人喜爱。在暑气逼人的盛夏,潮汕城乡的村头路尾,大街小巷,叫卖“豆腐”之声抑扬顿挫,不绝于耳,成为潮汕城乡夏日民俗风情一景。 潮汕人对豆腐的称法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潮人心目中的“豆腐”连汤带水,即为外地的“豆腐花”。外地人称“豆腐”,潮人呼作“豆干”,而外地人称“豆腐干”,潮人则呼作“香腐”。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豆腐是一种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绿色健康食品。它起源于中国,相传是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豆腐洁白如玉,鲜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潮汕人对豆腐的称法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潮人心目中的“豆腐”连汤带水,即为外地的“豆腐花”。外地人称“豆腐”,潮人呼作“豆干”,而外地人称“豆腐干”,潮人则呼作“香腐”。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潮汕“豆干”中的精品要数普宁豆干。普宁因地处丘陵,依山傍水,水质十分甘甜,故当地生产的豆干外脆里嫩,嫩滑爽口,风味独特,饮誉海内外。相传,普宁豆干的制作技术是元末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传授的,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潮汕“香腐”最有名气的是潮州姑苏香腐,色泽乌亮,韧中带爽,香味宜人,据说乃清初江苏吴县游方道士所传,故名姑苏香腐。潮汕“豆腐”是夏日清凉解渴传统小吃,乳白细腻、润滑如脂、清香爽口,深受潮汕人喜爱。在暑气逼人的盛夏,潮汕城乡的村头路尾,大街小巷,叫卖“豆腐”之声抑扬顿挫,不绝于耳,成为潮汕城乡夏日民俗风情一景。 “豆干”是极其普通之物,但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重要之物,除了可以佐餐外,还有广泛的民俗用途,婚丧庆吊、红白喜事、年节祭祀等很多活动都离不开它。 在潮汕乡村,婴儿降临人世之后,一般是第九天或第十二天家长就会为婴儿举行“开腥(荤)”礼。当日备办三牲(鸡、鱼、蛋)、“甜豆干”(加红糖煮成)等祭品敬拜“公婆神”(儿童保护神)。豆干,取其方方宛如官印之状,加上潮语“干”与“官”同音,寄望孩子长大做大官。这种“拜公婆”的仪式,在潮汕的每个家庭,每年至少必举行一次,一直到孩子15岁,会来一次比较隆重的庆典,谓之“出花园”。出花园后,就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成年,不用再祭拜公婆神。 旧时小孩入学第一天,早餐时父母必须操办四道菜:猪肝炒芹菜和葱、甜豆干煮葱、一条煮熟的龙箭鱼或鳞鱼、一对红色熟鸡蛋。以潮音“肝”与“官”,“芹”与“勤”,“鳞”与“龙”谐音,豆干象征官印等,寓意勤奋上进,读书聪明,今后能鱼跃龙门,连中三元,发财当官,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