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36365.com > 潮汕听涛 > 正文

潮汕听涛:多君苦口兴文教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4年03月20日 11:54     来源:36365.com

  ——林仔肩、林文藻兴学旧事   

  □黄赞发 陈琳藩

  瀹智学堂(鮀浦中学前身)的创办者陈龙庆在《百怀诗集》“写赠林君仔肩”诗中云:“华国堂开瀹智先,奠坤毓秀亦齐年。多君苦口兴文教,笑我灰心叹逝川。说法能教顽石点,疾呼不许睡狮眠。牖民觉世功无限,开出炎荒黑闇天。”陈龙庆在诗中自注:“君到处提倡兴学,手植多所。华国、奠坤两校即与本校同年兴办者”;“君为国民演说会正会长。”

  关于林仔肩,旅港潮籍作家高伯雨在《听雨楼随笔》中有云:“仔肩先生是澄海大汕头乡人,在清朝中过一名秀才,一向住在乡下当绅士。他先骂慈禧太后出了名,政府要抓他,他马上溜到香港,后由风声稍息,他才悄悄回到故乡,收敛一时。”林仔肩(1866-1936),又名林梁任,号春恨,澄海南砂(旧俗称大汕头乡)人。高伯雨所述“骂慈禧”,是指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圆明园,林仔肩认为此乃祸国殃民之举,遂上书怒责、力阻一事。林仔肩自知此类奏章实在不能达于天听,遂将全文刊登于《汕头图书报》上,其中有云:“生虽残而知礼,妇虽贵而常淫。”当道震怒,下令通缉。当年他逃亡香港,确是颇费周章的,并没有像高伯雨说的“马上溜到香港”那么轻松。近得读侨居加拿大的鮀浦玉井人林寿南先生手辑《林家谱事略》,涉及此事云:“(林仔肩)四向逃亡,由鮀浦林姓聚居之夏祉社,辗转至玉井乡林绍教祖叔处,是宗人、况兼读书人逃难,义为掩护居容,祖叔乃庄稼人,学养不高,不关时政,难达舒怀畅论,在其推介之下,邀先昭公与仔肩晤,一晤遂成终身莫逆,共图之事连绵,至死未休。”“最后,林仔肩在先昭公策划疏通下,乘玉井乡航海之家‘八浆’大木船离开潮州,到达香港。”

  林寿南笔下所谓的“先昭公”,即其祖父、鮀江名士林文藻。林文藻(1868—1922),字采堂,号先昭,出身于玉井村一个亦耕亦读的富庶之家,虽幼失怙,但是凭借家族产业及“茂修居”书斋潜修学业有成。林文藻生于清末,习科业,虽然林寿南坚称林文藻“未入庠”,似没走科举之路,但其墓碑却直书“岁进士”(即岁贡生),却是应有功名的。他的一生继承耕读家风,一方面拓展桑农家业,一方面在乡里创办学校,惠及一方。应该说,他开拓这两方面的事业,都得益于林仔肩的帮助与支持。

  1905年,他们利用玉井林氏家庙绥成堂创办“华国高初两等小学堂”,由林仔肩任董事长、林文藻任校长。林仔肩并为学堂撰书两联:“华胄聪明冠五族,国家柱石赖诸生”;“金钟大镛叩无不应,泰山北斗仰之弥高”,分别悬挂于学堂的礼堂和图书室,由此可知林仔肩对于华国学堂及校中诸生寄予的殷切期望。当时欧风东渐,男女平等呼声甚高。他们又于1910年在玉井另一处林氏宗祠孝思堂创办奠坤女校,并由林文藻的第二女儿林闻馨(后配名宿陈述经)带头入学。女校初办有学生三四十人,一二年后渐见递减,终不成校,遂在林闻馨带领下进入“华国学堂”,始开男女同校先声。故而陈龙庆诗中将华国、瀹智,奠坤、毓秀相提并论。林文藻在学堂中笃于言行,口碑甚佳。一如华国学堂教员辛大同在《林文藻先生行谊》文中所云:“林文藻先生为鮀江有数之绅耆,性情温和,笃于友谊,和颜悦色,应接间,如春风之煦煦然。”在这篇文章中还述及八·二风灾之后,林文藻带着华国学堂师生参与善后复产之事,由此可知华国学堂颇重师生们的社会实践。

  此前,林仔肩还支持其义子、鮀江莲塘名士林文逵在莲塘创办“忠烈学堂”;协助鮀浦市(今鮀东)夏祉林氏在宗祠创办“赞国学堂”。惜两校均未有足够的办学资金,故均办不长久。可见办学之难。此外,他还应约为玉井吴氏“启蒙学堂”撰写对联曰:“启后承先,大播文明种子;蒙泉圣海,力穷政教渊源。”

  华国学堂兴办之后,林仔肩、林文藻常为谋求办学经费而殚思竭虑。其时,适逢方耀遗孀第六夫人柏氏有意将玉井乡外的方厝塭1200亩整围出让。林仔肩、林文藻闻讯,相与筹划,联名将之整围购下。由此,林仔肩来鮀江次数增多,他在为鮀浦商民协会倡建的芷亭撰记时,也言及“予因商兴农围经其地(即芷亭,在今鮀江街道桥头社区)”。购下方厝塭之后,即拨留其优质产田30亩为华国学堂校产。华国学堂的这份田产,每年公开标租,因属办学需要,不容失误,故采用“铁租”形式租出,即租金铁定,且在中标之时先交租金一半,收成之后,再交一半,用以确保华国学堂的日常经费。

  民国建立之后,林文藻又担任鮀江区保卫团团长,但仍兼任华国学校校长,又要管理农围水利,终于积劳成疾,于1922年去世。可谓英年早逝。其追悼会在华国学堂举行,有挽联云:“创华国,继瀹智、忠烈,于兹造成五社学子;办卫团,助警察、防军,不迨保护一区商民。”

  林仔肩则还有更高的办学谋为。1925年他曾在汕头孔教总会发起筹办潮汕大学,还成立了筹备处。1945年底,鮀浦人,瀹智学子陈伟烈以汕头市国民党部书记长出任汕头市参议会议长,曾会同原两广监察使刘侯武筹办大学,林仔肩也是积极参与者,曾与陈、刘一起先后到潮州西湖、鮀浦龙泉岩、潮阳东山、揭阳梅岗、石蜈田等地踏勘校址。惜均未果。

  林文藻去世之后,其长子年仅23岁的林闻道被选任校长,勉力执掌华国学堂。据上引辛大同《林文藻先生行谊》中称,林闻道曾就读于华国学堂,而其墓碑注明就读于金山书院,其外甥陈诗勤(即林闻馨之子)的回忆录则说他毕业于厦门集美学校。由此大约可以窥见林闻道所受教育的某种轨迹。越年,林闻道还曾出任澄海县教育局的督学,惜也英年早逝,未能引领华国学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后,华国学堂为玉井学校接收,所以华国学堂也理所当然成为玉井学校的前身。

  来源:汕头日报



[编辑:nimo]

分享到:4.49K

 视频资讯:《品》栏目

《品》栏目
品时尚、品文化、
品人生——品质、品位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