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柴火灶做饭的地方,人们常常会在灶台边看到一种浅褐色、无翼、善跳能鸣、形如蟋蟀的小动物,潮人称之为“灶鸡”。 明明是昆虫,为什么叫“鸡”呢?这是因为在分类学方面尚欠发达的古代,人们喜欢用类比法来为各种事物命名。鸡是最常见的家禽,公鸡又能打鸣,所以很多能鸣叫的东西往往亦称为“鸡”。如能叫又生在水中的青蛙叫“水鸡”,吹哨子叫做“吹鸡”,甚至连空心菜茎上的瘤状物,因折断后能吹响,故称“蕹(潮音〈应〉)菜鸡”,等等。 其实,“灶鸡”一名,并不仅仅是潮人所“土造”,而是颇有来历的名词。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纪虫二则》谓:“在灶下,曰灶鳖鸡”。亦省称为灶鸡,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即云:“〈释名〉:”灶鸡‘,俗。“(意为:灶马俗称灶鸡)清。厉荃《事物异名录。昆虫下。灶鸡》条引《山堂肆考》曰:”灶鸡好穴于灶侧,一名灶马,形类促织(按,即蟋蟀)……无翼而褐色。“ 可见,至迟至明代,“灶鸡”已成定名,由于它善跳跃,故按类比命名法,又称“灶马”,且命名年代更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说:“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关于灶马,当今辞书的释义有三,即1,昆虫名;2,指印在纸上的灶神像;3,指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时的坐骑(多用红纸剪成)。灶马既然可“骑”,于是不由人不联想到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究竟是什么马? 对“蛛丝马迹”,《汉语大辞典》(1997年版)的解释是: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 《汉语成语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的解释为: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方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的解释则为:谓如蛛之引丝,马之留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 以上各种辞书对“蛛丝马迹”之释文虽详略不同,但都认定为“比喻隐约可寻线索”、“依稀可辨的迹象”,且确认“马迹”为“马蹄的痕迹”。然而,用一种小虫子蜘蛛来和大牲畜马相对举、搭配,并不符合以并列词组来构成成语的组词原则。试观几个属于相同语法结构的成语:星移斗转,山穷水尽,义正辞严,天造地设,春露秋霜,口诛笔伐,凤毛麟角,龙盘虎踞,鸡鸣狗盗,兔起鹘落……其中的“星、斗”、“山、水”、“义、辞”、“天、地”、“春、秋”、“口、笔”、“凤、麟”、“龙、虎”、“鸡、狗”、“兔、鹘”,无不同类同属而且铢两悉称,没有畸轻畸重之嫌。再看几个与“马”有关的成语:车水马龙:形容车马往来不绝。《后汉书。明德马皇后》:“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车殆马烦:形容旅途困乏。殆,通“怠”。三国。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车辙马迹:车马行过的痕迹。《左传。昭公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上述三例,“马”都和“车”对举。特别是后一例,马迹对车辙,严丝合缝,入情入理。因此,“蛛丝马迹”中的“马”,不是指大牲畜的“马”而是指与蜘蛛同属小昆虫的“灶马”,殆无疑义,故该成语的释义应改为:蜘蛛吐出的丝,灶马留在灰上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令人欣慰的是,光明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的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已对“蛛丝马迹”作了新的诠释,指出“比喻义之‘马’当指灶马”,“马迹即灶马之类的昆虫留在灰尘上的脚印。” 宋人张载《经学理篇。义理篇》说:读书要“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信然!不如此,往往就会被前人的“成说”所误导,习非成是,步入知识的误区,把娇小的灶鸡误认为高峻的马匹。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 曾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