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 云 峰仙岩始建于何时,目前已寻不到记录了。不过,是处遗有一块民国时期的《潮阳县公署布告》石碑刻,全文如下: 潮阳县公署布告 (第一零四号) 为布告保护事,现据铜缽盂乡民郭子彬称:“窃本乡古坑地方峰仙岩协隲堂,春秋佳日,乡人扶老携幼,前往游玩,系为一乡名胜。现道士张顺在内修持,亦能恪守清规。子彬经商沪埠,本年二月回乡省亲,因该岩年久失修,颇形破败,奉母郑氏命,鸠工庀材重加修葺,并将岩傍余地辟作场圃,岁收花息,以为岩内经费。伏思保存古迹,政府训令昭垂,为此呈请立案,并恳俯赐布告乡民,不得毁伤岩旁种植,暨令行团警随时保护,实为公便”等情。据此,查该岩风景佳胜,林木幽邃,现岁以来,日形破坏,该民为保存古迹,计捐资修复堂户墙牖,焕然一新,俾游览风景者得以憇息。其间用意良美,自应照准批揭示,并不令团警共同保护,以贻久远外,为此布告该乡诸色人等知悉,须知岩内地方游览在所不禁,惟一切物件暨岩旁植物,不得毁坏,或私自移往别处。倘敢故违,一经查觉,定当从严惩究,决不姑宽,其各准遵。 此布 民国玖年五月十二日 知事关文伟 从中可看出,当时地方士绅及官员对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同时也可看出峰仙岩是有一定历史的。碑刻立于1920年,距今已93年,而其时“潮阳县公署”就将其视为“古迹”,这说明建有一定年代了。布告中还说,峰仙岩中的主建筑称协隲堂,“现道士张顺在内修持”,这又说明是处原为道教场所。据史料记载,明朝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主要推崇道教。他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又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他以道教玄武大帝自诩,北玄武坐镇南方武当山,暗喻靖难之役的合理。夺位登基后,他北修故宫,南建武当。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明朝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玄武大帝。从当时的皇家信仰来看,明朝道教是十分盛行的,因而峰仙岩也很有可能在明朝应运而生。 碑中提到的郭子彬,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慈善家。他生于1860年,少年时往上海谋生,后成为上海知名实业家。他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1923年,捐巨资在家乡兴建铜盂公学(后改为铜盂中学),并先后为潮阳东山中学、六都中学、潮光中学和汕头大中中学、潮安韩山师范、金山中学赠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上世纪30年代,又捐巨资在上海复旦大学建设心理学院,并在上海创建贫儿教养院。晚年回家乡定居,仍捐巨资兴办慈善事业,创办宏济善堂、育婴堂以及修桥铺路等。 峰仙岩之所以为岩,必有奇异之处。岩大概有高峻的山崖、构成地壳的石头、险峻之处、山石之洞等几种意思,而作为道教场所或佛教场所,这岩必是一处有石洞或石室的地方,有如潮阳的东岩、西岩、大北岩和小北岩等,活动场所原来都是建在石室中的,随着年代的变迁,才逐渐向周边扩建。现在人们说起某某岩,就相当于宗教建筑中的寺、庙、祠、观、庵、宫、殿、阁、亭之类。 峰仙岩之所以会成岩,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八仙洞。有人说,此洞很深,曾是土匪藏身之所。也有人说,旧时有一位老尼姑在洞中修炼,她虽然已是八九十岁,但挑担仍身轻如燕,连小伙子空手走山路还跑不过她。甚至有人说,日本鬼子入侵时,当地群众以此作掩护,在周围抗击鬼子云云。9月15日是峰仙岩重修竣工庆典之日,笔者应邀来到八仙洞时,见洞前有一门,门匾“八仙洞”是三个髹金字。进门后往洞口一望,见里面漆黑一片,不知深浅,只听到淙淙泉声。于是,用照相机往里面拍照,才知洞口约略有三几米深,至于能通多远,就不得而知。老辈人传说,洞可通至西胪古雪岩蝙蝠洞,也有说可通至数公里外的桑田海边。 八仙洞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当年,韩愈到灵山拜访大颠未遇而留衣之后,这段“道迹贤踪”的美谈传到了天庭,好奇的八位仙人,便想前来看个究竟,他们途经峰仙岩,见这里的山洞很是奇特,便在洞里捉起了迷藏。八仙各展仙法,使山洞越变越深远,越变越纵横交错。玩得兴起,八仙居然忘记了灵山之事,正当张果老提议大家该停止打闹之时,天庭发现八仙擅之离职,便派太上老君前来召回,就这样,八仙匆匆腾云而去。匆促间,有几位仙人将身上的宝物遗弃于洞中,如张果老的鱼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就是丢失在其中。有人还说,潮阳现在的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所以会闻名,与仙人丟失的三件宝物是有一定渊源的。 如今的八仙洞,虽见不到八仙的踪影,却沉淀着一方风土人情,折射着地方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八仙的传说,在民间深有影响,若能挖掘出八仙洞的文化内涵,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地方旅游业,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来源:汕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