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36365.com > 潮汕听涛 > 正文

潮汕听涛:翁梅斋其人及翁梅斋墓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3年10月10日 11:15     来源:36365.com

翁梅斋墓现貌


现在的翁梅斋墓坊及石翁仲

  □黄赞发 陈琳藩

  翁梅斋何许人也?其名玉,字文璜,梅斋其号,揭阳县江都举登人(即今汕头市区举登社区)。其一介村野之人,以子翁万达之贵,获封“资善大夫、兵部尚书”,跻身我潮士族;更缘于万达至孝,为其营建了位于铁场山数以千亩的巨大墓葬,成为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明墓。可惜的是,墓地近年受到严重破坏。

  关于翁梅斋的职业,有二种说法:其一,民间传说云,翁氏乃耕渔人家。在这个传说中,还言及每当翁万达随其父下海“讨掠”时,必定捉捕无果。于是有一次梅斋盛怒,把万达丢入大海。万达却被水族送回家中;其二,《揭阳县志》说其“经术著声”。这种说法与严嵩所撰的神道碑中“时时诵说经义,授里中子弟”说法颇合。按此,翁梅斋应该是从事教读的儒士。翁万达在《告父老子弟书》中写道:“某一介寒儒,少读父书”,应可印证梅斋的职业。

  古人读书一般都是想通过科考而成就功名的,故而称之为“举子业”。翁梅斋当然也有志于此,然而却因为其父惹上官司终难成愿。梅斋“为父辩冤,诣吏十又八年,已乃家计窘甚,又连值大丧,不克卒业”(引自严嵩所撰神道碑铭)。据《翁氏举登族谱》所载,梅斋之父翁可,为人急公好义,藐视土豪,人称“义叟”。其时,里正把持公租,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翁可挺身抗交私派,故遭构罪,被判罪戍边。梅斋为父伸冤的事实,在其所写的《思德堂记》中,则描述成为:“我先妣杨氏,痛先君无兄弟手足之援,凡百家盅,以身当之。一日,见童持戟从戎绝域,泣下不能为情,曰:‘我夫之难未解,后世子孙亦当如是。誓必雪此,然后朝夕始宁。’乃抵燕叫阃,前后四至,于是先君之冤始伸。”翁梅斋的意思是:家母杨氏,痛于家父孤独无援,含冤充军,又偶见有军户人家的孩子赴边从戎,不禁哭泣地说如夫难不解,子孙也会有此遭遇的。于是母亲抵京师叫冤,前后四次,终使其父之冤得雪。严嵩撰梅斋神道碑铭晚于梅斋作《思德堂记》二十年,因而有学者将之解读为“在这20年里,翁氏家族的历史,显然被重新写过。”(参见《潮汕史》)其实,综合这二份资料,似可以理解为翁家为翁可辩冤之行,应该是翁梅斋伴母同行,只是在严嵩、梅斋执笔作文时,各有侧重而已,应无所谓“重新写过”。梅斋行文突出母德,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其孝义的表现。梅斋的孝行,还有一事可以佐证:翁万达出仕初始,封赠及父。梅斋虽得封爵,但“每念义叟不及命,辄愀然不乐”;后来,万达晋为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以至兵部尚书,封赠及祖、父二代。梅斋因义叟得赠“如所封,乃始大喜曰:‘足酬吾愿也。’”拳拳孝心,于此尽见。

  翁梅斋举业无得,只好完全寄托在翁万达身上,除了亲授经义之外,还安排万达到龙泉岩的洞穴中苦读,使其能潜修静养。而且不时根据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教导万达立志恢宏。举登地处海边,乡人多半业渔,少年的翁万达也曾经“戏渔”。梅斋一发现,即大怒呵叱:“而不闻考亭沙中画卦事,而顾以居人之业戏耶?”又有一次,有客人谈及显贵人家有大量家产时,梅斋即正色训导万达说:“丈夫际世运,当轰轰有所树立,岂以是为哉。”

  翁梅斋的确是颇为开明的寒儒,始终保持着善良的本色。他曾购地建亭,集父老读乡约,以训导乡人。他更从不倚重万达功名,平生足迹罕至郡县。翁万达出任陕西巡抚时,梅斋曾到任所居住。其时梅斋已经得到万达同等的封爵,路上可以得到官方接待,但他一路自称“寒士”,不惊动地方;到陕西之后,不少地方绅士求见,更有献金为寿者,他都从容谢绝。但却结交了有“嘉靖八才子”之称的李开先,并约李氏作七言古风《思德堂(并序)》。

  翁万达出仕之后,长期居住在官所,翁梅斋便承担起举登翁氏一族的诸多事务。首先是在举登居所主持兴建翁氏的第一座祠庙“思德堂”,并亲撰堂记(按:近年编修的《翁氏举登族谱》则标注为“东涯代梅斋作”,不悉何据,录以存疑),其意在“是故以思德名堂,使触目动中,不敢忘前人之德,用图有永耳。”同时,还置义田,以供思德堂祀事,抚恤族中孤寡贫乏之士。每逢荒年,有司赈灾不足,梅斋都用义田所得赈济乡人。唐伯元在《中书宾卯饶公传》中提及翁氏一族所“创义田千石(按:古代民间因为测量工具的缺失,所以对土地的计量一般按其所需种子数量计称。一千石田,大约折合七千亩)”。其次,由于举登近海,每受寇盗的侵扰,梅斋便在金石购地二十亩,营建新的府第;不久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两广总督张静峰以保护边臣家属安全为由,在潮州府城太平路为翁氏建宅,迎梅斋居住。无疑梅斋必定参与其事。这实际上是梅斋经营举登族事的一个成果。

  在历史长河中,翁梅斋虽不可能光芒四射,但是作为一个很懂得家族经营的人物,他确有过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和翁梅斋墓一样是人们读懂那个时代的一种标本;为此,“检索”梅斋其人,也如同保护好翁梅斋墓,同样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留给后世的一个交代。



[编辑:nimo]

分享到:4.49K

 视频资讯:《品》栏目

《品》栏目
品时尚、品文化、
品人生——品质、品位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