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客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龙成凤”,族人也希望子弟能出人头地,荣宗耀祖,因此把破学(初入学校)、升学或毕业,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 旧时,客家人把破学作为打破人的原生蒙昧状态,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开端之时,看作是人生迈出知书达理关键的第一步。当子女步入七八岁时,父母就要为子女操劳去筹划好几件事:一、要筹措好学费。提前数月,父母或族中公偿田中就要筹集好学杂费。通常破学就读初级时由父母家中负责,待到高年级就读时由族中公偿田中支付,或部分由家中筹谋。家长会想尽办法,去筹钱时就是讨食也要缴子女读书。二、要选择好日子入学。客家人认为入学的时日十分重要,若入学日子不当会误了前程。将孩子的生辰八字报给算命先生,请他排算出入学适宜时日。三、挑选合适的儿童陪同。为见老师,邀请已入学且成绩优良、品德操行良好的儿伴,在揀定的日子时辰,让他带到学校拜见教书先生,先生一般会向弟子讲“书中自有黄金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类的道理,并烧香点烛,谒拜圣人孔子像。四、破学的第一天用葱、蒜煎鸡蛋送饭。表示吃后孩子更聪明,读得更好。 孩子毕业升学都当作件喜事来办。当公榜得到录取报喜的通知后,乃觉得门楣盛辉、光宗耀祖,予之庆贺。一、设宴庆祝。由家中或族中公偿田中出资,在祖屋家门中贴上喜事对联,择日发帖邀请亲朋族人入席,并请老师和族中老辈坐上席。二、请知名剧社的名角唱戏。有的对四乡八邻前来贺喜凑热闹的人们发红包,据传在明嘉靖年间,梅县谢田村谢董中了举人,被督学林次涯称为“奇才”。为办庆酒,一时在族中公用桌凳不够用,把村中的桌凳都借来了,族人忙了几天也因此累得疲惫不堪,并请来国乐大闹八音,热闹的场面直到夜深。 如今,破学毕业升学从简,但仍延续尊师感恩。入学后通常借教师节,带着鲜花或慰问品去拜见老师;毕业后,为报答恩师父母,有的也会设谢师宴。(丘祥昌) 来源:梅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