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客家语浓

岭南写真:探访广东河源百年老街(图)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2年04月22日 16:49     来源:36365.com


太平街




太平街中的小巷子



曾经挂招牌的铁架子

  中新广东网河源4月22日电 题:探访广东河源百年老街

  作者 朱传明 赖瑞彬 徐小瑜

  这是一条只有400来米长的古街,它掩蔽于繁华的市中心,却又担承着这个城市繁华的一部分。它像一条历史的扁担,挑起了粤东北河源这座新兴小城的繁荣与发展。它的名字叫“太平街”,因早年商业兴旺,整条街呈现一片太平盛世之象而得来。

  笔者近日走访太平街,虽是大中午,但往来人仍络绎不绝,与姐妹一起拿着棉花糖边吃边逛,妇女抱着婴儿在各婴儿店穿梭,孩童骑车玩耍,三五成群凑成一桌在自家店门口玩牌九。勤快的店老板或在整理店面,或叮叮当当忙着“打洋锡”,还有一个老先生半眯着眼在他对联摊档上等顾客光临……

  老先生姓黄,80高龄,在这条街写了近半百年的对联,是附近的有名人物。老先生介绍,太平街建于清朝,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广州、香港、东莞等地相继沦陷,大批难民涌至河源。

  逃难大军中不乏精明商人,发现太平街这一经商宝地,便纷纷落脚于此,边避难边经商,使太平街得以逐渐兴旺。后又有外地商贾慕名而至,使太平街逐渐形成了广州、南海的百货、东莞的水产,兴宁的布匹,潮汕的药材,大埔的陶瓷等行当。

  黄老说,太平街最鼎盛的时期商贾如云,店铺达300多间,并带动了周边街巷,形成了河源最早的一片商业区。

  笔者在太平街看到,店铺上面的墙上至今仍保留当年店名字号,“安合栈”、“仁和”、“剪刀陈”、“顺昌号”字迹清晰可见,店铺旁样式多样、洋气十足的铁架街灯、精致铁质镂花装饰,斑驳灰白的墙壁,颓败不已的木板窗,显示着当年老街的繁华。虽已残旧,但并不影响老板们的买卖,如今商铺里摆满了现代的各种商品,锅桶瓢盆,板凳竹椅,各种客家特色小吃,林林种种,因这些商品齐全价廉,深受喜爱,老街人气依旧旺。

  小许在河源事业单位工作将近五年,她告诉笔者,太平街是她散步的好地方,尤其吸引她的是独特的建筑和各色多样的精美雕饰,“还有客家特色小吃。”她举起刚买的几个萝卜粄,热情的递给笔者一个。

  走访中发现,这条街还保留着一些老手艺,手写对联,剪裁补缀,棉花糖,打洋锡。今年60出头的曹家林是老街“打洋锡”的传人,他的店里摆满了大小不一,款式多样的洋锡成品。他介绍,“打洋锡”是专门制作洋铁皮制品,现在通常称“洋锡”为白铁皮或镀锌铁皮。“这个手艺虽然有些过时,但很受当地人得欢迎,尤其是春节前,人们会买来装年货,”他拎起一个拍着哐哐响说,“把容易受潮的食品放在里面,可以保存到来年的清明节。还有不少人喜欢这种手工制品,很有传统客家特色。”完

【编辑:倪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