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岭南写真:500年潮阳贵屿街路棚重放异彩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2年03月15日 18:07     来源:36365.com

  中新社汕头3月14日电 题:侨乡汕头:500年潮阳贵屿街路棚重放异彩 

  作者 李怡青 陈妍 李镇兴 

  1.8公里长街道两旁,整齐规范地悬挂着3600多件艺术品,多台潮剧、数支男女英歌队展演,观者如云,叹为观止。这就是被誉为“中华一绝”潮阳贵屿街路棚。从3月12日至3月14日,一连三天三夜,24小时全天候开放任人观赏。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街路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是明代正德六年进士、当地人陈洸年老归梓后,倡导模仿苏杭庙会格局而举办的书画展览。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参加贵屿街路棚民俗活动文娱队伍达30支,标旗340支,花担120担,彩车20台,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以上,吸引了潮汕各县市及海内外侨胞参观。当地政府还以此为平台,利用在外乡亲回乡之际,召开恳亲会、侨胞侨领座谈会等,敦睦乡情乡谊,增强建设家乡关心家乡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记者14日在贵屿镇看到,贵屿大街搭起的1800米亭式棚架显得蔚为壮观,只见棚内悬挂各式艺术品,有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摄影、剪纸、雕刻、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等,琳琅满目,雅俗共赏。 

  其中尤以书画艺术品最引人注目,除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画外,还有来自当代名家佳作。美术作品作者中不乏国宝级丹青大师,还有本地书画作者、民间艺人富有乡土风情的作品,更有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寄来的书画精品。 

  记者在街路棚现场看到,很多人都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一位年迈的长者坐在轮椅上观赏书画作品,原来这位郑大成老先生早年远渡重洋“过番”到泰国,近几年才回乡定居养老。郑老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回乡后,每年街路棚他都坐着轮椅来到现场,一解他离乡60多年对街路棚的思念。 

  贵屿街路棚活动期间,该镇各乡村群众还组织了大型的民间艺术巡游队伍,有雄壮有力的男子英歌队,飒爽英姿的女子英歌队,也有潮州大锣鼓队,标旗队,穿行于各乡里。各乡村还举办潮剧、潮州音乐专场,组织灯谜会猜,棋艺竞赛等文艺活动,煞是热闹,令演者观者,同欢共乐。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仅存的明隆庆年间的书法条幅内容及清代乾隆年间的美术作品来分析,贵屿街路棚书画原始功能是歌颂古代历史人物的“忠”和“义”,其内容和形式,都是教育百姓官吏“修身、治家、平天下”。随着时代发展,贵屿街路棚被赋于新的文化内涵,增添了许多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内容,使街路棚活动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期就有居民从河南迁移至潮阳贵屿,当地现在还积存宋代的街道,宋大观二年修建的石板桥,以及元代延佑三年始建的双忠行祠。贵屿街路棚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制定保护、传承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计划,并争取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编辑: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