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东网梅州8月15日电题:“火船码头”海外客籍华侨记忆中的起点
作者 杨草原 周涛
广东梅州梅县松口镇是岭南地区四大古镇之一,这里的松口港曾是广东省内河第二大港口,是粤东、闽粤赣交汇地各县客家先民挥泪下南洋的第一站。客籍华侨根系于此,枝遍四海,“火船码头”(“火船”即“蒸汽船”)因此成为海外华侨记忆中的起点。
近来广东梅州为配合客家文化长廊的建设,在松口镇内进行新一轮的古迹修缮规划,为松口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筹码,其中“火船码头”也将成为重点修缮项目之一。
千年古镇松口是闻名中外的侨乡,现拥有海外华侨8万多人。历史上的客籍华侨漂洋过海多由“火船码头”登船,沿韩江转汕头直下南洋谋生。在松口的鼎盛时期, “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于此,6000多名旅客在这里登船下南洋。人们多称下南洋为“卖猪仔”,“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生动形容了当时孤身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形象。
据当地84岁老人温玉英对记者介绍,“火船码头”承载着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思乡情结,这个下南洋的始发点,就是他们的根,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回到松口,都会到码头看看祖辈背井离乡的起点。她告诉记者,生于印尼的她,叔父们曾在南洋经营玻璃厂,六岁随父回乡建房,她当时就在“火船码头”登岸,如今仍有亲人在印尼生活,时有联系。所以,她对码头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正对着码头处是松口老街上的松江旅社,其四层高的洋楼楼面“松江旅社”的中英文塑字依稀可见,它在当时是广东梅州地区最早、最大的旅店。据说,昔日梅州地区的华侨出洋谋生或归国返乡多在松江旅社投宿,它与“火船码头”共同见证了华侨背井离乡、远涉重洋的悲欢离合。
据了解,由于当时松口船运业的发达,松口古镇有着“自古松口不认州”的霸气。其“不认州”的原因在于,松口人对海外通邮、通航、通商均不用经过梅州城,海外信件的信封上只要注明“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信件便经汕头港直转松口。
松口镇党委副书记巫达雄告诉记者,松口古镇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丰富的古迹,保存尚好的老街,为松口打造旅游古镇打下了基础。据悉,今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已引进海南海航集团对松口古镇进行整体规划,拟投资30亿元人民币进行整体开发。届时,松口镇政府打算利用发展机遇,对松口的古迹及“火船码头”、老街等古遗址进行修缮,力争打造一个充满客家文化的经典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