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东网梅州7月26日电 题:客都莲池舞“旧瓶换了新酒”
作者 杨草原 古敏灵 周涛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在侨乡梅州蕉岭地区流传了300多年,是客家民间超度客家妇女亡魂的祭祀舞蹈,用于传播尊老爱幼的孝道文化。每年从台湾、香港等地回来寻亲祭祖的客家人,都不忘来蕉岭县观看莲池舞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表演。
据介绍,2009年,莲池舞被收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是梅州兴宁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力,减轻对死者的哀思。
在采访中,莲池舞表演传承人代表刘施施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莲池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蕉岭县政府在佛教莲池舞的基础上,改编排演具有现代舞蹈色彩又不失传统的莲池舞,把莲池舞搬上了舞台。改编后的莲池舞重新对音乐、舞蹈动作进行了整理,服装等方面都进行了更新设计,音乐由原来的佛曲改编成山歌基调音乐,悠扬动听,舞蹈语汇也得到升华,形成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较强的民间舞蹈。
据悉,传统的莲池舞舞态轻盈回旋,糅进了不少客家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形成客家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格。其表演程序分为:告佛、行三途、双龙出洞、打三宝、请十方、普庵注、咐涅、 四教主、仰启、叹木莲、送天王、洒香水、莲池海会等。表演形式可由3人至24人组成。
据刘施施介绍,莲池舞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表演莲池舞,实质反映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人生哲学思想,在表演过程中,宣传了行善的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教导人们心向善良,行善积德,敬老爱幼,闪现了人性的光辉。它的表演形式讲究艺术性,用低沉哀切的声腔,轻盈回旋的舞姿,进退有序的方阵,变化多姿的动作,使整个舞蹈充满了神奇迷蒙的魅力。
经过改编的莲池舞在吸收传统莲池舞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表演人数不定,少则8人,多则60人,在表演中不断揉进了客家山歌等客家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改进丰富了这一民俗舞蹈,表达了莲花母子的生活情趣,让天上人间充满母爱,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在美中得到升华。
蕉岭县文化局文艺股股长陈小惠告诉记者,莲池舞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旅游山歌节开幕式展演时,深得海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为她们更加努力传承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精粹提供了动力。甚至很多来自印尼、泰国和港澳台等地的华侨每逢回故乡梅州时,都会特地来蕉岭一睹莲池舞的风采。
据了解,莲池舞源于佛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莲为救母亲脱离地狱(莲池),持神通广大的法宝池杖(锡杖),破地狱救母。因而,莲池舞具有劝善惩恶、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的功能。
蕉岭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朱翠英说,为了保持莲池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蕉岭县政府非常重视保护、挖掘和传承这一工作,不断加大力度组织人力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保护,确保《莲池舞》得到流传,如今莲池舞已经逐渐成为客家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