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岭南写真:侨乡广东紫金花朝戏传承现活力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1年05月06日 10:22     来源:36365.com

  中新广东网河源5月5日电 题:侨乡广东紫金花朝戏传承现活力  

  作者 李惠敏 康孝娟           

  手帕花、扇花、砻勾脚、穿心手、走着“八字”一进一退……在知名侨乡广东河源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花朝戏成为该市紫金县城小学的课程之一,通过课堂授艺,如今很多客家后代能惟妙惟肖地表演花朝戏,为花朝戏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紫金花朝戏是流行于粤东客家地区的稀有剧种,起源于客家民俗祭祀形式的“神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客家的文化瑰宝,花朝戏见证了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在客家民间文学,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祖籍河源的海外华人华侨过去飘洋过海,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印尼等国家扎根后,也把花朝戏带到了海外。 

  常年旅居海外的叶松盛、陈淑君夫妇曾是花朝戏剧团的建团元老,移居新西兰之后一直对花朝戏念念不忘。1988年,叶松盛夫妇联合海外侨胞成立了深港花朝联谊会,每当花朝戏进行重点剧目生产,或有重大演出活动时,联谊会都从人力和资金上给予帮助和提供奖励。已年逾七旬的叶松盛夫妇还经常回到家乡河源,多次为花朝戏的发展提供各项帮助。迄今为止,他们已捐款近150万元人民币支持花朝戏发展。      

  2009年,花朝戏还受邀到马来西亚演出。花朝戏以其独有的客家话演唱方式,拉近了与当地华人观众的距离,牵引着他们回到儿时的美好回忆。           

  但在2008年以前,花朝戏也曾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海外华侨曾一度为紫金花朝戏的传承和发展担忧。           

  为破解这一难题,2008年紫金县委、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全县中小学推广花朝戏艺术的通知》,要求在该县城第一、二、三小学建立推广普及花朝戏艺术示范点,计划2011年完成戏曲基本功、特色表演动作的培训,并在三所学校各排练一个折子戏。由紫金花朝戏剧团的演员授课。 

  5月5日,记者专程来到紫金县第一小学了解花朝戏的授课情况。一进入校园,就听到一曲抒情流畅的花朝音乐从教室里娓娓传来。在三楼的一间舞蹈教室里,记者看到,几十名小学生有的手拿手帕,有的拿着扇子,腰间系着腰带,正在排练花朝戏。一张张可爱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毫不掩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还不满8岁,但已经初步掌握了剧目《小丑与媒婆》的表演。           

  指导老师池永泉是《卖杂货》男主角第五代传承人。他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非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不了解。到校园授课,先由简入繁地讲解花朝戏起源、发展、唱腔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兴趣,自然就会想去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小学生语文教材内容被编排成折子戏,向学生传授。池永泉说,对于有表演天赋而又对花朝戏有兴趣的学生,剧团将重点培养。目前已筛选了30余名学生进入折子戏授课班。      

  该校四年级的学生叶丹妮从小就喜欢在电视上看花朝戏,还模仿表演。5岁时就跟着爷爷看花朝戏的她,自从加入花朝戏学习班以后,学得特别用心,表演得心应手。          

  花朝戏剧团团长张向阳表示,花朝戏进校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良好开端,接下来将借助海外侨胞的力量推动花朝戏文化的传承。

【编辑: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