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东网梅州4月22日电 题:沉睡百年的客家盐商古道
作者 杨草原 古敏灵 周涛
群山环绕、古木参天。这里,曾经是广东梅州与江西边境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如今成为了“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客家乡村”。这便是位于广东梅州梅江区北部、一个有着六百多年文化积淀的玉水古村。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拥有无限田园风光的玉水古村。在村西,有一段用石块和卵石铺成的道路,绵延数公里,这便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盐商古道。石板路的两旁,有许多无人居住的破旧小楼,为当时担夫歇脚的古驿站。据当地史料记载,从清朝初年至民国期间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一直盐丰粮缺,而江西省则多粮少盐。客家地区就悄然涌现挑盐大军,有专职挑担者,亦有农闲挑担者,“挑盐担上江西”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的最大副业。过去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交流多走山路,因此出现了商贸交流的盐商古道。
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上,记者看到,沾满岁月痕迹的盐商当铺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好像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繁华。据玉水村委负责人介绍,镶嵌在当铺上方的“松柏楼”三个字为官至翰林的人所题词,可见当时玉水村地理位置的优越。
据城北镇宣传委员丘琳介绍,当时粤赣商贸文化极为繁荣,从而催生了粤赣交通的玉水村“盐道古镇”,挑夫驿站、盐道客栈、盐商当铺、武馆等服务场所也应运而生。由于盐商古道上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每次挑盐重量重达一二百斤,而一个来回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因此在当时出现了一群武师教授武功。勤劳的客家妇女不辞劳苦地肩挑盐粮进行交易,累了便在驿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栈留宿,经济陷入困境时就到当铺去典当值钱的物品,当时流传的一首客家民谣道出了客家妇女的艰辛故事:“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肿。”
在采访中,玉水村村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粤赣两地商贸交流极大促进了当时玉水村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如“竹园堂”居住的布政使朱桂澜就是一例,有着400余年历史的“竹园堂”因清朝有两人考取贡生而出名,又被村民称为“贡元堂”。如今,布政使朱桂澜当年题写的金匾“源开璧水”历经百年仍完好无损地挂在中堂之上,其门前的楣杆石至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其当年的荣耀。另一座保存尚好的古民居“崇善堂”建于光绪33年,为客家民居极具代表的十厅九井的三堂屋。其“四水到堂”的天井、渐见斑驳的灰雕墙、堪称一绝的木雕,无不令人惊叹。
沉睡百年的玉水村,古道、古屋、古驿站、古当铺,断壁残垣一一诉说着当年的喧嚣与繁华,也记载了客家妇女挑盐上江西的艰辛历程,堪称客家历史的“活化石”。在返回的路上,丘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存古文化,如今城北镇政府已提出申请,准备把玉水村打造成“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