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 科教文卫

岭南写真:客都梅州保存73年结婚证捐赠当地档案馆

http://www.redrum-tech.com    2010年02月04日 13:38     来源:36365.com

  中新广东网梅州2月3日电 题:客都梅州保存73年结婚证捐赠当地档案馆

  作者:杨薇 丘佳纳 黄志忠

  也许现在的结婚证你看过,但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结婚登记证明你看过吗?3日,一位88高龄的黄月娥老人通过其外孙女,将其珍藏了73年的民国时期结婚证和结婚登记证明书送到了梅州大埔县档案馆。

  记者看到,结婚证书用了一个考究的紫红色纸筒包装,上面印的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结婚证长约53厘米,宽47厘米,除周边微微泛黄外彩色图案依然艳丽,中间印着“结婚证书”四个变体大字,四周分别印着“花好月圆”“百年好合”“前程万里”“五世其昌”等表达对新人美好祝愿的字样,上面还印有凤凰、蝴蝶、相思鸟、月季、亭台楼阁等大量的中国元素,很是喜庆。

  在证书的右上方还添加了些时髦的西方元素,一对天使正亲密地坐在圆里捧着一颗心形图案,在证书另一边还有一栋带塔尖的高楼。8张壹角面额的国民政府印花税票证明了婚姻的有效和合法。

  证书中除了结婚人名、籍贯、出生时间、证婚人、介绍人及主婚人等为填写外,其他文字均为预先印制;在结婚登记证明书中还清楚地写明了结婚人及有关证婚人的职业,潮安县警察局县城警察所及所长巡官的印鉴说明他们是在潮安县结婚登记的。

  据介绍,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和登记证明能同时保存至今且完整如好,在当地实属罕见,况且姻缘后面还有段历史故事。

  据了解,证书的主人黄月娥是潮州潮安县人,登记注册结婚时年仅16岁,正值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的特殊时期,由于沿海一带受日本侵占,战火不断,人们处在饱受战乱与社会动荡之苦中,父亲为了保证女儿的安全,避免受敌机的轰炸和脱离战乱之痛,就希望把女儿嫁到山里面。

  过去梅州大埔人过南洋是通过乘船沿韩江下潮汕出海的,当时华侨运货物大部分从潮汕转回大埔,因此大埔跟当地人接触频繁。而黄月娥的父亲就是此时认识了百侯镇杨娘佑的父亲。他来到当地后,看到大埔百侯民风淳朴、文风鼎盛,经济繁华,何况又杨娘佑出身书香门第之家,便成就了一对客家与潮汕青年男女的美好姻缘。

  据该县档案局的房亦海局长介绍,民国时期客家人的嫁娶,大多按传统礼俗进行,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行“六礼”,过“三帖”。

  房亦海认为,这一涉及潮汕与客家两地的婚姻,当时主动请求官方开具结婚证理所当然。况且梅州大埔与潮汕山水相依,这一捐赠的证书对研究当时的婚姻文化、民间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禾火】